南起武東,北至工業港,東、西干線環繞廠區,一個個站舍、道口點綴其間,一條條鐵路連接起站舍、道口,縱橫交錯,織就一張300公里鐵路運輸網。
每天,在這張運輸網上,武鋼股份運輸部的干部職工,秉承著“百搗不厭,千挑不煩”的服務理念,以大質量觀和大成本觀兌現服務承諾,為保證武鋼公司原料、產品運輸順暢日夜奔忙著。
今年以來,該部改革、創新機制,再造業務流程,以技術提升運輸信息化水平,加快提質增效進程。1月~8月份,該部完成鐵路運輸量4630萬噸,機車綜合能耗為179公斤標煤/萬噸·公里,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2.86萬噸/人,均位居全國冶金行業前列。
1 在“激”與“逼”之間改革機制轉觀念
“一個項目雖然很小,但這是一個方向。只要能拿下來,獎勵上不封頂。”該部主任、黨委書記胡軍這樣闡述承包經營中“激”和“逼”的關系。“要通過‘激’與‘逼’,來改革、創新機制,轉變職工的觀念,推進提質增效工作的深入開展。”
該部通過改革激勵考核和競爭上崗機制,建立起了“以效益為導向,以崗位貢獻和工作績效為分配要素”的薪酬分配管理體系。他們通過加強崗薪工資執行力度、完善獎勵分配機制等措施,進一步規范了管理和監督檢查工作,杜絕了違規現象的發生,保證了薪酬的科學、合理發放。
該部按照“先修復后自制,先利用后外購”原則,把成本費用,特別是修舊利廢、備件自制等工作指標細化成一個個小項目,分解到各站段部室,落實到班組和個人。該部還將指標控制、落實情況與工資總額掛鉤,激發職工潛能。該部每年要更換輪對60根左右,價值150萬元。車輛段員工熊昌宜、胡勇等人探索出堆焊的方法,上半年已經修復36對,“報廢”的輪對又“重新上崗”。
“材料備件費用為零”的要求看似有些“無理”,但該部通過自我加壓與“強行”加壓相結合的方式,引導職工轉變觀念,“逼”出很多降本好辦法。
武東段某處鋼軌設備磨耗嚴重,每次檢修,僅更換備件費用就高達124萬元。該作業區工長孫宏暉提出“下裝支撐墊板”的辦法,化解了這一難題,降低成本費用上百萬元。運輸部拿出節約費用的10%作為一次性獎勵。如此大的激勵力度,在運輸部職工中引起了不小的反響。
2 在“創”與“改”之際提升運輸信息化
該部在今年上半年經營工作會上提出,加快新技術投用步伐,以技術促進運輸信息化水平的提升。
該部以“創新”和“改進”為抓手,再造集中、統一的扁平化工藝流程。他們通過加快部分天車無線遙控改造、鐵路信號集中監測和管理信息系統等項目進度等方式,抓好無人值守遠程控制道口、機車駕駛單乘制等重點攻關項目的實施,使信息化水平得到提高,為全面實現運輸信息化提供了技術支撐。在推行無人道口試點工作過程中,該部相關車間協同攻關,創新性地實施了3處道口的升級改造,成功實現了無人值守。
一時間,該部掀起了技術創新和工藝改革的新風。各站段、部室充分發揮職工的能動性,針對生產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問題,進行自主創新和小改小革。
8月12日,通號段自主研發的脫軌器遠程控制系統通過驗收并投入使用。此舉解決了燒結翻車機卸完后空車“無聲無息”溜出的問題,保證了列檢作業人員的人身安全。此舉改寫了該部只會使用、維修、保養通訊信號設備,不能研發高科技產品的歷史。業內人士對此的評價是,“研發質量不比國家鐵路系統專業廠家的水平差”。
3 在“搗”與“挑”之時強化服務意識
目前,“百搗不厭,千挑不煩”的服務理念在該部已深入人心
為了降低焦炭成本,生產廠不斷調整配煤比例,挑煤勝似挑食,不能“大口吃”,只能“小口抿”。承擔煤炭運輸、翻車任務的原料站職工,更是要反復搗、來回跑。原來一列車就可以解決的運輸問題,現在要多種煤按比例挑“肥”揀“瘦”,搭配使用,運輸部職工就要反復配車、搗調,以滿足生產廠“吃組合煤”的需求。“百搗不厭,千挑不煩”的服務理念,在這里得到印證。
隨著武鋼調結構步伐的加快,鐵水集中冶煉、分散供應,再加上品種鋼、特種鋼冶煉,多流向鐵水運輸成了該部的家常便飯。降低高爐冶煉成本,并減少設立工業港原料堆場,無疑大幅增加了鋼鐵“血液”的運輸難度、復雜度和周轉量。職工戲稱這是鐵水“游街”。但運輸部職工毫無怨言:“你咋滿意我就咋運輸!”
一直以來,從成材廠到工業港碼頭的鋼材轉運,以第三方運輸為主。為此,武鋼股份每年要支付大筆物流費用。為降低鋼材運輸成本、優化運輸方式,該部主動提出改為以鐵路運輸為主。1月~8月份,在該區域的鐵路轉運量已突破38萬噸,超過上年度的總和。
“費用包干,我們多運點,武鋼的成本就多降點。在武鋼的大效益面前、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,我們要充分滿足廠家的需求。”胡軍不厭其煩地強調著。目前,該部的運輸服務質量在不斷提升。